【中国民族报】古诗中的新疆

来源:   信息日期:2022-04-08 16:35:27

新疆古称西域,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其地域辽阔,地貌奇特;景色壮美,物产丰富;民族众多,积淀深厚。“登山则情满于山,观海则意溢于海”,历朝历代文人墨客,凡亲临此地者,无不引发满怀诗情,形诸笔端,从而创作出独具一格的诗歌。

莫言塞外风雪稠,

自有美景比杭州

新疆风景独特,就其总体特色来说,是“奇”与“美”。新疆不分春夏秋冬,都会下雪。流放新疆的清代官员铁保在翻越冰达坂时遇到雪天,作有《冰垯坂》一诗,就专门写夏天的雪:“六月风雪寒,穷阳气凛冽。”同样谪戍新疆的清代官员成书,七月巡行到伊吾,夜晚借宿农家遇雪,作诗《伊吾绝句》:“灯槽古驿乱山颠,咫尺炎凉各一天。正是中元明月夜,雪花如掌落檐前。”此时天山南面天气炎热,而山北却突然下起雪来。这种异乎寻常的景象,可谓难得一见,与唐代诗人岑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中的八月飞雪一样,让诗人大开眼界,终生难忘。

在新疆,或踏大漠黄沙,寻驼铃声声;或看戈壁绿洲,听水流淙淙——不同风格的美融为一体,对此清代诗人多有描述。其一曰雄浑壮美,如舒其绍《天山行寄同年张雨岩太守》写天山之巍峨高峻:“天山突兀拔地起,雪光烛天天尺咫”;再如沈青崖《南山松歌》写松树之茂盛劲拔:“南山松,百里阴翳车师东,参天拔地如虬龙”。其二曰清丽奇美,除岑参以梨花喻雪的诗外,祁韵士《雾凇》诗云:“岂是梅花开满树,居然柳絮欲漫天”,即以梅花和柳絮比拟雾凇,与岑参诗有异曲同工之妙;再如方希孟《赛里木淖尔》写赛里木湖之神奇苍茫:“层冰万古凝不开,茫茫一白如潮来”。其三曰自然秀美,如裴景福《哈密》写哈密春色:“天山积雪冻初融,哈密双城夕照红”;再如庄肇奎《伊犁纪事二十首效竹枝体》写伊犁春景:“果子花开春雨凉,垂丝斜亸嫩条长”,如此美景,确实可以比肩苏杭。

正因新疆风景奇美,所以诗人们来到此地,非但没有“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”(唐代,王之涣《凉州词二首·其一》)的苍凉幽怨,反而会感叹并赞美“新栽杨柳三千里,引得春风度玉关”(清代,杨昌浚《恭颂左公西行甘棠》),其中所表达的思想,不仅仅是乐观与旷达,更多的是对新疆地域与景物的一种由衷热爱。

官学私塾开遍地,中庸论语吟篇章

公元前60年,西汉统一西域,设立西域都护府,自此“汉之号令班西域”。

1993年10月,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了两枚汉简,被专家考证为秦汉启蒙识字书《苍颉篇》的残文。这说明在两汉时期,西域大地已经推行使用这一汉语识字教材。1960年,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也曾出土一份文书,是唐景龙四年抄写的《论语郑氏注》,纸的背面是一首诗:“写书今日了,先生莫咸(嫌)池(迟)。明朝是贾(假)日,早放学生归。”这首署名卜天寿的诗中有3个错别字,正说明当时儿童学习汉语的真实情况,也可以从这首诗中看出当地教育的情况:除了诵读儒家典籍之外,还有诗文写作的练习。而近些年吐鲁番出土的《论语》《孝经》《千字文》等典籍残卷,也反映出新疆地区各民族积极学习儒家文化的情况。

元朝是中原文化在西域传播的一个高峰,在此时期涌现出大量的少数民族文学家、艺术家、农学家、翻译家,陈垣先生所著《元西域人华化考》对此进行了考辨。其中维吾尔族廉氏家族、偰氏家族等均深受中原文化影响,以诗书传家,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。偰氏家族在元朝还创造了“一门九进士”的奇迹,族人也写作了大量诗文,其中以偰逊的《山雨》最为著名:“一夜山中雨,林端风怒号。不知溪水长,只觉钓船高。”诗句清新自然,洒脱飘逸,论者评价为“纯乎天籁”,可见其水平之高。

及至清代,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固边疆,其中就包括发展文化和教育,兴建迪化直隶州学、镇西府学、昌吉县学、奇台县学等官学,招收文生、武生、廪生等,并进行科举考试;同时兴办迪化州虎峰书院、昌吉县书院等大量义学,教育各族学生,弘扬中华文化,增强文化认同。

此时的新疆,对文化教育的推崇深入人心,甚至在乡村、军队中兴起了好学之风,如纪晓岚《乌鲁木齐杂诗》:“芹香新染子衿青,处处多开问字亭。玉帐人闲金柝静,衙官部曲亦横经。”“芹香”与“子衿”相对,指农民也知学习,熏染了读书的风气。“玉帐”是军队中主帅所居住的营帐,“金柝”指军用铜器刁斗,“部曲”指古代军队编制的单位,“经”即儒家经典。这说明军队将士们会在闲暇时学习儒家经典。施补华《轮台歌》诗云:“巴郎汉语音琅琅,中庸论语吟篇章。”“巴郎”指维吾尔族小男孩,这首诗写维吾尔族儿童从小学习汉语,不仅说得非常流利,而且能够吟诵《论语》和《中庸》的篇章。

天山雪松根连根,各族人民心连心

新疆一直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,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不断交往交流交融,形成了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、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,历代诗文对此多有反映,最早的当属表现周穆王与西王母传说的诗歌。《史记》卷四十三载:“穆王使造父御,西巡狩,见西王母,乐之忘归。”《穆天子传》还详细记载了二人相互赠答的诗歌,尤其是西王母所作的《白云谣》:“白云在天,丘陵自出。道里悠远,山川间之。将子无死,尚复能来。”写出了西王母在昆仑山下留别周穆王,并真挚地希望他还能再来的美好愿望。诗歌情深意重,算是最早的西域诗。

唐代诗人岑参在西域从军时,经常参加主帅封常清的宴会,其诗《奉陪封大夫宴,得征字,时封公兼鸿胪卿》云:“座参殊俗语,乐杂异方声。”“殊俗语”指不同民族的语言,“异方声”指不同地域的音乐。宴会上各族将士说着不同民族的语言,欣赏着来自不同地方的音乐,好不畅快。可见在当时的西域军营中,各族将士和睦相处,其乐融融。岑参还有一首诗《与独孤渐道别长句,兼呈严八侍御》曰:“花门将军善胡歌,叶河蕃王能汉语。”此处的“花门将军”指唐军将军,“叶河蕃王”指少数民族首领或郡王。由于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,唐军将领和少数民族首领互相学习彼此的语言和歌曲,相处融洽,情感相通,也因此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和谐。

元代诗人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西征,在西域居住近十年,在这里结识了曾任西辽郡王的李世昌和从山东来的道人丘处机等,并与他们诗酒唱和,创作了130余首西域诗,这些西域诗也是各民族团结和睦的真实写照。如耶律楚材有《赠李郡王笔》诗:“聊复赠君为土物,中书休笑不中书”,意思是说,勉强(将毛笔)当土特产赠给您,您这中书令不要笑话这毛笔不中用。这首诗以谈笑的语气,写出了耶律楚材与李世昌的深厚情谊。

此外,新疆各族人民的节日习俗很多也与中原地区一致,例如春节、清明节、端午节、中秋节等,均在西域诗中有所反映。如耶律楚材的《西域元日》:“凌晨随分备樽罍,辟疫屠苏饮一杯。迂叟不令书郁垒,痴儿刚要画钟馗。”元日即春节,耶律楚材及家人在西域过春节,喝屠苏酒,画郁垒和钟馗,这与中原风俗相同。再如丘处机的《中秋以诗赠三太子医官郑公》:“吴越楼台歌吹满,燕秦部曲酒肴盈”,写出当时西域人民过中秋节的习俗,这里不仅有人能唱吴越地区的歌曲,还有人可以演奏燕赵和秦陇地区的音乐,反映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和文化的互鉴融通。(作者系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 和谈)